我来教教大家“微信小程序跑得快开挂神器”分享装挂步骤
“画这些画的人没上过美术院校,连老年大学的美术班都没上过。他喜欢京剧 ,65岁时试着画京剧人物 。他告诉自己,画第二张也许会比画第一张好一点点,画第三张也许会比画第二张好一点点……画到好几百张时,别人告诉他:好像你有些进步了。他就挺高兴。这高兴就鼓励着他继续画……”走进浦东图书馆少儿分馆七楼 ,一个缤纷的绘画世界等待着小读者 。
“双管齐下——周锐书画展”在浦东图书馆少儿分馆展出。
这些画的“主人”是谁?且听他自我介绍——“他是个为孩子写过很多书的作家,以前他写的书上都是别人画的画,现在他就不麻烦别人画了 ,他来自己画。 ”
他是周锐,一个为孩子写作一辈子的上海作家。他说,这个名为“双管齐下”的书画展呈现的是一种笨笨的 、执着的、自得其乐的学习状态 。
周锐
周锐1953年出生在南京 ,在上海读到初中,又去云南和苏北务工六年,二十岁出头被推荐至南京河运学校学习轮机专业 ,毕业后在长江油轮上当轮机工。在南京读书时,他已开始写作投稿,1979年由成人文学转向儿童文学。1982年的一天 ,郑渊洁登上周锐工作的油轮,一夕长谈后,周锐开始写童话 。1983年,周锐30岁了 ,该下个决心了。每天有夜班,白天得休息,无法连续写作。他就写了一份留职停薪申请书 ,放到船队的办公桌上 。回到上海家中后,他写了两年童话,被上海《童话报》聘为编外编辑。在这期间 ,先后跟著名动画片导演阿达、马克宣合作,拍了动画短片《超级肥皂》《新装的门铃》《12只蚊子和5个人》,先后在日本广岛 、法国安纳西等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奖。
读者参观展览 。施晨露摄
1987年 ,周锐可以调回上海了,但因为工人编制,无法去文化单位。他带着自己的作品集和一厚摞获奖证书向组织求助 ,得到特批,被调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当编辑……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,周锐以“大胆”形容自己的性格底色。因为大胆,他敢于一开始写作便向国家级刊物投稿 ,因为大胆,他有了改变职业生涯的机会,而开始创作书画 ,也与“大胆 ”脱不了关系 。一次,他到福建武夷山参加笔会,看见签到处照例准备了硬笔和毛笔。他从来是用硬笔的 ,可这次他想:如果我用一次毛笔会怎样呢?他就拿毛笔写了两句话。当地一家岩茶厂的厂长,见只有周锐一人动毛笔,以为他肯定书法出众 ,就请他题写招牌。这下众人纷纷求字,名声传开 。而周锐给朋友赠字往往加点点缀,比如花草、风筝 ,但从来没画过人物。出版社的朋友以为周锐会画画,便向他约稿,这成为周锐开始画京剧故事的起点。
65岁后,周锐创作了不少京剧绘本 。施晨露摄
周锐说 ,给孩子们画画,要注意童趣。在这一点上,他有些得天独厚的“优势” ,除了大胆,他还拥有一个特别的品质——好奇,就像一个没有充分长大的人 ,像一只有尾巴的青蛙,这尾巴就是童真和想象力。他去小学里教孩子唱京剧,一大段唱词 ,他唱一遍,唱第二遍时,孩子们就可以跟他一起唱了 。因为他选的《锯大缸》 ,唱词充满童趣和想象力。画画也是这样,画六个小孩往前走,纸上画不下了,他会让他们走到天花板上去。花木兰女扮男装 ,他就画她一半是女,一半是男 。
展览现场。施晨露摄
展览现场,周锐领着记者看一幅《金山寺》的画。一般人画“水漫金山” ,总有主角白娘子、许仙和法海,而周锐要拣好玩的画 。画面上不见任何主角,全是“喽啰 ”。蚌壳精的蚌壳夹住了和尚的光头 ,而和尚又抛出念珠,锁住了蚌壳。周锐说,画无定法 ,只要孩子们觉得有意思,又有什么关系呢?
周锐介绍没有主角的“金山寺”。施晨露摄
展览现场,集中了周锐创作的61幅插画和860种童书作品 ,以及他历年获得的96件荣誉证书 。一个有意思的“周锐故事机”,扫一扫就能打印出一张周锐创作的画,背后印着这幅画所讲述的故事,就像开盲盒一般。
展览现场的互动装置“周锐故事机 ”。施晨露摄
周锐的代表作《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》 。施晨露摄
为孩子们写了这么多故事 ,周锐都能记得吗?他又讲起自己的“大胆”。无论去新疆,去内蒙古,还是哪个偏僻地方的小学校 ,周锐都敢于问:“有读过《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》的,举举手看?”幸好,台下从未冷场。接着 ,他还会继续问:“举手的同学,有谁可以上来,把你最感兴趣的大个子老鼠故事给大家讲一下? ”总是有人会上来讲故事 ,因为,“最感兴趣”的故事不容易忘记 。
周锐说,这就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最开心的时候。